2012年4月6日晚,藉八秩华诞,水口镇龙东村委会金堂里何结先生,在家里举行具有四邑地道特色的寿宴,是日,全部使用了清代青花喜碗逾6600个,寿星公何结先生与嘉宾一齐,共同创造了具有东方文化价值的世界纪录----使用最多清代青花瓷碗的传统寿宴。
寿宴上,寿星公何结先生赠送了一套清代“青花喜碗”给市博物馆收藏;来自我市各相关部门的嘉宾,签下了《见证表》,见证了本次世界纪录的诞生。
据何结先生的儿子、开平市摄影家协会副会长何树炯介绍,本次寿宴向世界纪录协会申报了“世界上使用最多清代青花瓷碗的传统寿宴”,并于3月18日获初审通过。何树炯告诉记者,何家收藏的青花喜碗,经国内首席青花瓷鉴证大师叶佩兰在内的多位专家鉴证,确认了烧制年代为清朝。
寿星公何结先生
【青花喜碗】的故事
清朝光绪十三年,何结先生的祖父彬贻从南洋回乡承继祖业,在水口经营“元合”碗铺。其时,四邑一带日趋太平的氛围与当地浓厚的人情味互相作用,形成了添丁、嫁娶、摆大寿和出洋返乡都“摆酒”宴请邻里的风俗。
受南洋崇尚青花瓷器的影响,彬贻有意烧制一款适合多种喜庆使用的新碗。适逢龙塘北帝庙重建不久,常有道士前来派发道符镇宅,彬贻从飘逸的道符中得到闪念。以草书的笔法描绘花纹,间中套饰三个“囍”,而“囍”的书写自成一派,既是“囍”,也是“壽”字,又像“豐”字,写意流畅,极其巧妙。画好图案后,彬贻又多番坐船到潮州委托窖口烧制。自始,【青花喜碗】便成为了具有四邑特色的一个碗式。据何树炯介绍,青花喜碗三面都写有“囍”字,寓意人生中添丁一喜,嫁娶一喜,摆大寿一喜,适合于一年四季民间所有摆酒喜事活动。
民国十六年,水口建骑楼,三板石旧街被拆,“元合”碗铺因而结业,所余青花喜碗运回龙塘祖屋,分予三房儿子收藏至今。
近年在何结先生的大力倡导下,何家在四邑一带逐一回收当年其先祖沽出的青花喜碗,并从瓷碗的本质和围绕文物所发生的习俗,进行了系列研究。
青花喜碗
本次寿宴全部使用清代青花喜碗
寿星公何结先生赠送一套清代“青花喜碗”给市博物馆收藏
市文物局局长李佳才向寿星公何结先生颁发收藏证书
市文艺界朋友向何结先生赠送贺寿字画
在寿宴现场挂满了特色鱼灯,并邀请演员献唱粤曲助庆
(来源:中国开平网 余映意)
评论